第七十九章袖手旁观(1 / 1)

加入书签

p宇文舒长出一口气,荀况此人深藏不露远在他之上。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宇文氏与谢王身上时,这位出身颍川的小郎君,却早就在不经意间长成了一匹狼,一匹食人不露凶相的狼。

世间最可怕的,便莫过于这样的人。

“现在能说一说,吴郡那封信了吧?”宇文舒心神稍敛,将多余的思绪整理干净,盯着荀况看一番,心思便又扑到了荀况所说的那封信上。

“自然可以。”荀况眉心微扬,是说一不二,作势将一封信纸从怀中取出。只是他并没有急着送到宇文舒的面前去,反倒是自己手边方头案上一搁,拿玉柄轻轻地推了一把,“信是顾彦之送来的,为的是两浙决堤一事,据他信上所说,当年朝廷拨款给两浙修固堤坝,所用七千五百万两银,贪墨过半,这其中所涉及的上京c两浙官员,他们所知道的便有十数人。”

“顾齐顾彦之?”闻及这个名字时,宇文舒眉头处几不可见的拢了拢。

吴郡四姓一向以顾氏为首,而顾氏郎主最看好的儿子,就是荀况此时所说的这个顾彦之。他单名一个齐,字是彦之,与跟谢潜是同年同月的,在家中行三,上面有两个并不怎么成器的兄长。如果说顾彦之有过什么过人之处,大概就是他那个过目不忘的本事了。

据闻在顾彦之七岁那年,顾家的郎主取了一册账本与他看,小小年纪的稚童竟只看过一次,就能默写出来,那之后顾氏中人又试过他好几回,这才笃定了,此子过目不忘,本事很是不俗。

可是据宇文舒所了解,江东士族一向孤僻桀骜,他们守着两浙那块儿地方抱了团,却绝不肯轻易与天下士族往来,要算起来,会稽郡的孔魏两家,倒算是个例外的了。

更不要说颍川荀氏自三国时就是曹魏阵营下的核心人物,荀彧是什么身份?又给曹公出过多少谋略,划过多少计策?

江东那些个士族,多是当年跟着孙权发家的,又或是自yòu长在江东总而言之,在那个三足鼎立的时代下,江东士族和颍川荀氏可以算得上是水火不容了。

现而今荀况一转脸,红口白牙的说顾彦之给他送了书信?且这封书信又事关紧要,两浙百姓的生计,朝廷修固河堤的款项顾彦之凭什么给他送信?

荀况似乎是看出了宇文舒心中的疑虑,纤长的手指捏着玉柄离书稍稍远一些,也不往宇文舒面前推了:“我大兄当年游学,曾救过顾家的七郎一条命。我知道殿下心中疑虑什么,江东士族和我们颍川荀氏之间的确是水火不容,即便是换代,日新月异,江东士族也仍旧把我们颍川荀氏视为眼中钉。我们家也仅仅是与吴郡顾氏有所往来而已。”

他说着稍顿了一会儿,很是无奈的耸耸肩:“殿下若是不信,大可以派人去信问一问顾彦之。当年因为这件事,顾氏一族上下将我大兄奉为上宾,且为着这件事,在江东士族之间还闹出过不小的动静。”

是了,怎么可能不闹出动静来呢?荀况的大兄单讳一个冶字,最是个好学上进之人,且他的这份上进与诸郎君谋官又不大相同,他所追求的,一向是圣人之道。是以自十四岁起便云游四方,游学天下。

至于荀况说荀冶救过顾家七郎,宇文舒是一点也没听说过的,但是仔细想想,荀况委实没必要那这个诓他。

需知道,按江东士族的那个劲儿吧,当年荀冶过江东,不隐姓埋名都算他胆子大的了。如果当年真的有这么个事儿,顾氏也果真将荀冶奉为上宾,以礼相待,那只要到江东,尤其是吴郡之中稍作打听,荀况究竟有没有撒谎就立时可辨。

聪明人不会露出这么大的马脚来宇文舒努努嘴:“那么他此次给你来信,又是因为什么呢?”

荀况chún角弧度立时更大了些。与聪明人相交便有这点好处了——少去诸多猜疑,信或是不信,各人心中都有一杆称,又或是哪些该信,哪些不该信不必拐弯抹角的,如此不知省去了多少的麻烦。

“如果我告诉殿下,吴郡之中陆朱二姓都涉及此贪墨案,且据顾彦之所知道的,会稽郡太守也未必就干净。而这位太守出身魏氏,算起来还是魏夫人的从兄。还有一层——”荀况的尾音拖的有些长,至于话音收尾之处,他又轻扬浅笑,话锋一转,才继而将后话说与宇文舒听,“会稽郡守之上还有一位单车刺史,出身会稽孔氏,正是如今的孔氏郎主,孔夫人的大兄。”

宇文舒心里咯噔一声,才算是明白了,顾彦之的这封信为何会送到荀况手中,而一向避世的顾家,又为什么会不惜参与到这次的案件中来。

江东士族多年来是以吴郡四姓和会稽四姓最望的,连陛下而今要将筹赈灾粮的事情分派下去,所要倚仗的还是这八姓之家。而一件贪墨案,吴郡两姓c会稽两姓,皆被牵连其中孔氏更是直接把郎主搭了进来,哪怕他是清白的,可当年的贪墨发生在他治下,他们家和魏氏一族还有这么个连襟关系在,无论如何也是说不清楚的了。

顾彦之一封书信,意怕是在求救二字的。

“你想到谢府去找谢潜商量个对策出来?”

“不错。”荀况下巴一昂,不假思索的就给了宇文舒一个肯定的答案,“一来魏夫人身上一定有谢瀛从会稽郡带回来的东西,不然上京之中的人不会这样耐不住性子,在她初入建康时就令执金吾拦她马车,意图搜查。二来孔魏与谢氏关系匪浅,此事一旦宣扬起来,陛下势必难以善罢甘休,不彻查清楚怕是不会罢手的,可要彻查下去,保不齐要伤了孔与魏,难道谢大夫就袖手旁观了吗?”

“此事若依荀小郎君看,与我二兄,可有瓜葛吗?”/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