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3(1 / 1)

加入书签

这是晋安帝第二次下发封后圣旨,大乾朝乃是内阁制,若是今上旨意失宜,内阁及六科给事中有封驳谕旨、诏令的权利。

但所谓封驳,只是方式,而不能作为手段。说白了,天下都是皇帝的,你一个做臣子接二连三忤逆上意,就是不打算继续再干下去了。

封驳只是一种试探与心照不宣,下面让上面知道这封制敕是失宜的,若是上面顾忌,自然不会再下旨。可若是上面一意孤行,下面臣子只能另想他法,也不会硬干。当然众观各朝各代,也有硬顶着和皇帝对峙的,可下场无一例外是惨兮兮。

内阁只是约束皇权,从来不是制衡皇权。

圣旨已经下发礼部,不日即将昭告百官,布告天下。即使能拖,也只有三日的时限,过了这个时限,整个礼部都要承担上渎职之嫌。

一封圣旨,引起了水面下的波涛汹涌,明明夜幕已经降临,可私下里该动的都动了起来。

而此时的养心殿,也正忙碌着。

今儿晋安帝回来的晚,之前瑶娘就命人去问过了,晋安帝说一会儿就归,所以瑶娘将给乾清宫那边的饭食命人送去之后,就领着两个孩子等着晋安帝回来。二宝饿了,先给他吃些糕点垫着。

天擦黑的时候,晋安帝回来了。一阵忙碌之后,晋安帝换了一身便服和瑶娘及两个孩子一同进膳。

今儿瑶娘换了一种吃法,之前送到乾清宫的羊肉锅子颇得太上皇的喜爱,太上皇明里暗里说了几回,瑶娘又送了两回,就不敢再送了。羊肉虽是温补,到底本性甘热,太上皇又正在调养之中,吃多了并不适宜。可偏偏最近太上皇就爱上了这一口,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不行,就爱上这个了。

瑶娘实在无法,只能另辟蹊径,在薛婆子的建议下用羊肉炖了汤,却把羊肉都捞起来,用羊肉汤涮了其他菜食来吃,即取了其中的味儿,却又不至于太过。

其实这种吃法并不罕见,京中早就盛行过一阵,只是还是以羊肉或是其他肉食为主料。即使涮菜,也都是些时鲜素菜,只是配味儿。倒是老百姓人家因为家境不宽裕,但又贪恋肉味儿,才会往肉汤里添了豆腐素菜之类,说是肉锅子,其实就是一盆子素食。

当然宫廷里吃法又是不同,讲究新鲜、口感,都是择了新鲜的现煮现食,颇有乐趣。

按理说是好的,可惜二宝和小宝都太小,胳膊短手小,在滚汤里捞食太不安全,偏偏两个小的都是不喜让人服侍用膳的。瑶娘灵机一动,让人去削了许多竹签,将菜食肉食都串在竹签上,然后放在汤底里煮,之后蘸了特制的蘸料食用,别有风味。

只是试过一次,二宝就喜欢上了,天天闹着瑶娘给他做。关键晋安帝似乎也挺喜欢,饭量见涨,这让发愁他日日吃得太少的瑶娘喜出望外,让下面人挖空心思,串了各种好味,用来煮食。

而乾清宫那边,太上皇竟然也很是喜欢,也算是一举数得了。

一家人满足的吃了一顿,都是满头大汗的,虽是二月的天已经不是太冷了,到底也难得。

宫女太监上来服侍净手净面,又各自喝了些茶解腻,福成从外面走进来,附在晋安帝耳边说了几句什么,晋安帝只是微微颔首,并没有说话。

之后福成就退出去了,瑶娘好奇地看了他一眼:“怎么了?”

“无事。”

第206章

晋安帝既说无事,瑶娘便没有多想。

小顺子从乾清宫回来了,说太上皇晚膳进得很香。不过这两日吃得有些油腻了,所以明日早膳想吃些爽口的。

瑶娘连连点头,已经琢磨上了明日早膳做些什么爽口的。

这边晋安帝有些不满,道:“这些让小厨房去做,你不用瞎折腾。”

瑶娘很是不赞同,说:“这怎么算是瞎折腾呢,难得太上皇喜欢。刘良医也说了,药补不如食补,吃得开心了舒心了,身子自然就好了。”

二宝个没眼色的已经在旁边提要求了,“娘,我明天想吃红薯窝窝,还想吃芸豆卷和八宝莲子羹。”

“八宝莲子羹太甜了,你皇爷爷吃不了,弄个鲜虾青菜粥吧。你要吃八宝莲子羹,我让薛嬷嬷做给你。”

“不嘛,我就想吃娘做的,娘做得最好吃了。”胖乎乎的小人儿已经偎了上来,一副你不答应我我就哭给你看的模样。不过现在二宝已经很少哭了,但他有百般花样让你事事依着他。

就好像现在,他钻进瑶娘的怀里,拉着她的衣裳奶声奶气地央求着。又可爱又可气,却又让人拒绝不了,恨不得把心肝都掏给他。

“那娘现在就给你做去,这八宝提前就得泡着,这样明日煮的粥才绵软。”说着,瑶娘已然兴起,就想去小厨房,却被小宝拉住了。

“怎么了?”

“娘,你还是别去了,让玉蝉姑姑去吩咐声就可以了。”

瑶娘这才反应过来,边上晋安帝的脸已经黑了。她佯做不知,一副才被儿子提醒的样子,转头去吩咐玉蝉。

到了该歇息的时候,二宝和小宝都去了东配殿。这边晋安帝看了会儿折子,便和瑶娘一同去洗漱歇下了。

这一夜晋安帝特别狠,恨不得把浑身的劲儿都使在她身上。临到顶端,他才在她耳边说了一句,“你既这么闲,就给朕生了公主吧。”

新帝一意孤行,下面的大臣们也不敢当面和其顶着。

为今之计只有一人可以制止新帝,那就是太上皇。

太上皇虽禅位不理朝政,可一直居于乾清宫未曾挪宫。上面的说法是新帝至孝,不忍让太上皇迁出居住多年的乾清宫,又风传太上皇打算迁去西苑。西苑当初大修,就是太上皇打算在此颐养天年。

可不管说什么,太上皇如今还住在乾清宫,且以太上皇以前表现出来的秉性,至今都有人质疑他的禅位之意。禅位给儿子,却恋权不放的太上皇又不是没有,如今新帝初登大宝,一切百废待兴,朝中大臣虽是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实则一直隔岸观火,静待下文。

经过一番磋商之后,数位朝臣去乾清宫求见太上皇。

这都是几位老臣,年纪一大把,未语泪先流。

太上皇故作不知,一脸诧异地让李德全将几位老臣扶了起来。

几位老臣声声切切,一副为朝廷江山社稷着想的模样。可事实上和这些老臣斗智斗勇一辈子的弘景帝又怎么会弄不懂他们在想什么。

正确的是怎么会弄不清他们身后之人是在想些什么。

眼前这几个老臣倒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臣,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为人迂腐,思想固化,大抵也是被人怂恿或者推举而来,实际上背后图谋后位的几家并没有出面。

“朕既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